鹊桥仙 七夕同蘧庵先生暨诸公饮桢百堂中漫赋

天边枕簟,人间瓜果,比夜嫩凉分取。
次公原是醒而狂,谁耐乞、七襄残缕。
穿针楼下,凭肩殿角,何限喁喁私语。
只因乌鹊事荒唐,误尽了、许多儿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七夕同蘧庵先生暨诸公饮桢百堂中漫赋》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浪漫场景,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和意境。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他是一位早慧的神童,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后参加修《明史》。陈维崧尤长于词及骈体,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有《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
  1. 作品原文
    天边枕簟,人间瓜果,此夜嫩凉分取。次公原是醒而狂,谁耐乞、七襄残缕。穿针楼下,凭肩殿角,何限喁喁私语。只因乌鹊事荒唐,误尽了、许多儿女。

  2. 作品解析

  • 意境描写:诗中“天边枕簟,人间瓜果”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温馨的节日夜晚,通过自然景象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 情感抒发:“次公原是醒而狂,谁耐乞、七襄残缕”,这里“次公”可能指的是蘧庵先生或者其他文人,他们虽然清醒但放纵,对生活有着不同寻常的追求。这种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文人行为的批评。
  • 象征意义:“穿针楼下,凭肩殿角,何限喁喁私语”,这里的“喁喁私语”可能象征着情侣间的悄悄话或是朋友间的亲密交流,暗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微妙。
  • 主题表达:“只因乌鹊事荒唐,误尽了、许多儿女”,这句话表达了对年轻男女因追求不切实际的爱情而产生的悲剧性的反思。它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批判,以及对纯真爱情的珍视。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陈维崧生活在明清之际,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冲突在词作中得到了体现。
  • 文学价值:《鹊桥仙》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 艺术特色:陈维崧的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富有诗意和画面感。他的词风格豪放而不粗俗,细腻而不做作,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鹊桥仙·七夕同蘧庵先生暨诸公饮桢百堂中漫赋》不仅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和文化风貌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陈维崧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