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咏竹逸斋头紫牡丹

欧家碧好,彭门红好,总让伊行清绮。
画栏才放数枝花,映百丈、银墙都紫。
相公袍带,头厅印绶,凡艳那堪相比。
试将花色细形容,烟凝得、暮山如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咏竹逸斋头紫牡丹》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陈维崧,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自幼聪颖异常,被誉为神童。康熙十八年,他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并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及骈体作家,陈维崧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都是其重要的著作。

  2. 作品原文:《鹊桥仙·咏竹逸斋头紫牡丹》中“欧家碧好,彭门红好,总让伊行清绮”描述了牡丹花色彩的美丽和高雅。”画栏才放数枝花,映百丈、银墙都紫”则描绘了牡丹在园林中的壮观景象。”相公袍带,头厅印绶,凡艳那堪相比”表达了对牡丹非凡品质的赞颂。最后,“试将花色细形容,烟凝得、暮山如此”更是通过对花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晚山画面。

  3. 艺术特色:陈维崧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牡丹比作“烟”,将花朵的颜色和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文人骚客的雅致,又不失自然之美的清新脱俗,使得这首词成为了清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对《鹊桥仙·咏竹逸斋头紫牡丹》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陈维崧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展示了清代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这首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