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窗睡 冬夜

花影枝枝墙上界。
晴月把、小红楼晒。
三更巷口西风大,惹猧儿寒吠。
轻薄杨花心性改。
知何处、酒旗戏鼓,轻狂难耐。
薰笼银鸭,却恹恹长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窗睡 冬夜》是一首充满古典韵味的诗作,由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此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还透露出他对人生态度和情感的深层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其尤长于词及骈体文。
  1. 诗歌原文
    花影枝枝墙上界。晴月把、小红楼晒。三更巷口西风大,惹猧儿寒吠。
    轻薄杨花心性改。知何处、酒旗戏鼓,轻狂难耐。
    薰笼银鸭,却恹恹长在。

  2. 诗歌解析

  • 自然描写:诗中“花影枝枝墙上界”描绘了一幅夜晚庭院中花朵的影子映照在墙上的画面,营造出静谧而优雅的氛围。“晴月把、小红楼晒”则利用晴朗的月光照耀着小红楼,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 人物动作与心理:“三更巷口西风大,惹猧儿寒吠”反映了深夜时分,西风吹动小巷里小动物的惊慌叫声,增添了诗句的动感和生活气息。“轻薄杨花心性改”表达了诗人对杨花(通常指柳絮)随气候变化而改变性格的观察。
  • 社会风情:“知何处、酒旗戏鼓,轻狂难耐”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中酒旗戏鼓声的喧嚣,以及人们在繁华背后所展现的轻浮与不羁。“薰笼银鸭,却恹恹长在”可能暗示了诗人虽身处纷扰之中,仍保持一份宁静和淡然的生活态度。
  1. 文化背景
  • 此诗的创作背景深植于清代文人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往往借诗词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1. 艺术特色
  • 陈维崧的词作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此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社会风貌的独特见解。

《红窗睡·冬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一段深刻的社会写照。它展示了陈维崧作为一位文学家在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对于欣赏和研究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