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阳渡(甲戌)

驱车复驱车,来问兰阳渡。
往者渡兰阳,涉波若平路。
今来渡兰阳,三日河上住。
沙堤立彷徨,彷徨白日暮。
大船呼不来,人饥马亦怒。
河上一丈人,举手揖马前。
劝客且勿怒,少待会有船。
不闻去年秋,河北新用兵。
难民如穷鸟,各各逃其生。
不辨兵与贼,但闻杀人声。
仓皇至河边,纷纷绕河行。
朝呼兰阳渡,暮呼兰阳渡。
但见河流高,不见船来处。
难民相谓曰,各有父母子。
宁前赴河奔,毋后从贼死。
是时兰阳令,骑马巡县城。
马行忽踯躅,天地皆哭声。
哭者呼渡船,渡船泊纵横。
县令恻然动,下符催渡船。
小船载五百,大船载一千。
顷刻顺风起,河伯安其澜。
纷纷登于岸,哭拜县令前。
中丞在军中,闻之大震怒。
仓卒千馀人,安保无错误。
不奉将军符,县令敢轻渡。
荷校徇军中,国法情不恕。
从此兰阳河,有船不得过。
九月至十月,死亡亦已多。
军中令如山,县官可奈何。
逆贼自殄灭,天兵不逡巡。
三月遂大捷,五等酬功勋。
天子谓县令,枉法而救人。
使复宰故邑,抚此疮痍民。
行旅闻令贤,徒步来兰阳。
商贾闻令贤,担负来兰阳。
船少渡者多,愿客行勿忙。
丈人言未已,大船来如驶。
上船谢丈人,布帆西南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阳渡》(甲戌)是陈沆于清乾隆年间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兰阳渡口的经历,表达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景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陈沆(1728年—1803年),字子奂,一字云章,号简学斋主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有《简学斋诗稿》传世,被誉为“清代诗坛三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
    驱车复驱车,来问兰阳渡。
    往者渡兰阳,涉波若平路。
    今来渡兰阳,三日河上住。
    沙堤立彷徨,彷徨白日暮。
    大船呼不来,人饥马亦怒。
    河上一丈人,举手揖马前。
    劝客且勿怒,少待会有船。
    不闻去年秋,河北新用兵。
    难民如穷鸟,各各逃其生。
    不辨兵与贼,但闻杀人声。
    仓皇至河边,纷纷绕河行。
    朝呼兰阳渡,暮呼兰阳渡。
    但见河流高,不见船来处。
    难民相谓曰,各有父母子。
    宁前赴河奔,毋后从贼死。
    是时兰阳令,骑马巡县城。
    马行忽踯躅,天地皆哭声。
    哭者呼渡船,渡船泊纵横。
    县令恻然动,下符催渡船。
    小船载五百,大船载一千。
    顷刻顺风起,河伯安其澜。
    纷纷登于岸,哭拜县令前。
    中丞在军中,闻之大震怒。
    仓卒千馀人,安保无错误。
    不奉将军符,县令敢轻渡。

  3. 诗歌内容解析

  • 兰阳渡口:诗中描述了诗人来到兰阳渡口,目睹了渡河的困难情形——大船不来,人们饥肠辘辘,马匹也显得愤怒。
  • 战争与难民:诗中提到了“河北新用兵”,“难民如穷鸟”,以及难民们为了生存而选择逃亡的情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 救援行动:县令听闻求救之声后,立刻采取行动,命令船只尽快到来,展现了官府对于民众困境的关注和救助的决心。
  • 社会矛盾: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既有战乱带来的恐惧,也有民众为求生的无奈和挣扎。
  • 结尾的反思:诗人在最后一段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民生安宁的渴望,以及对当前形势的忧虑。
  1. 文化背景
  • 兰阳渡是兰阳郡通往黄河的重要渡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 这首诗作反映了清初的社会动荡,特别是战争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兰阳渡》(甲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色彩的诗歌,也是研究清代初期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