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九

月圆初,灯落后。
佳约敢轻负。
笑拂征衫,春雪点衣厚。
尽教女伴猜疑,小眉秀靥,都不似、向时僝僽。
定来否。
人生如月华年,一缺那能又。
千遍沉吟,三字莫须有。
请看束竹回肠,香桃瘦骨,换几点、袖边红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九》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摹,也反映了他对于人间情感的深刻体察。

首先从创作背景上看,《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九》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所作,这一时期的词风以豪放为主,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词中的表现往往兼具豪迈与细腻。此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用,体现了苏轼在艺术风格上的多样性。此外,苏轼本人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其词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文学价值来看,苏轼的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苏轼的词作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即“意到笔随”的艺术境界。

就艺术特色而言,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暗示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波动。如“宝钗分,桃叶渡”一句,不仅描绘了情人间的离别之苦,也隐喻了国家分裂的痛苦。这种用词巧妙,意境深远的写法,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轼的这首《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九》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借物抒情、寄托家国之思的政治寓意诗。在宋词中,苏轼的这类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可以看出《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九》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树一帜、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富匠心,更在文化意义上承载着深沉的历史意义和人文情感。这首词不仅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人生、对国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感悟。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并欣赏这首词,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