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十 重阳(壬午)

秋重九。
暗雨寒风相守。
人比黄花花转瘦。
夜长秋似久。
何日征衣宜授,是处砧声都凑。
泪湿鲛绡珠满袖。
卧听檐马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十 重阳(壬午)》是徐籀在清乾隆壬午年(1762年)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及人们的情感世界。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徐籀,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为主,深受后世好评。
  1. 诗歌原文
    秋重九,暗雨寒风相守。人比黄花花转瘦。夜长秋似久。

  2. 主题内容

  •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重阳节的阴沉天气以及人们因天气变冷而心情抑郁的情景。
  • 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情感反应,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感慨。
  1. 艺术手法
  • 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暗雨寒风相守”、”人比黄花花转瘦”等,形象地刻画了节日的氛围和人物的心情。
  • 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深刻触动读者的心弦。
  1. 历史背景
  •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极高的重视。
  • 当时的文人雅士常常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徐籀的这首作品也不例外。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十 重阳(壬午)》不仅是徐籀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更是清代文人诗词艺术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