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四 上巳(壬午)

春上巳。逐伴溪头沙嘴。
我欲洗愁愁几许。倒流千斛水。
燕子呢喃双语。芦叶翩翻交尾。
修禊兰亭谁复举。茂林修竹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四 上巳(壬午)》是清代诗人徐籀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徐籀,字子章,号石屏,清朝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涉及自然景观、季节变化和情感表达等主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2. 诗歌原文
    春上巳。逐伴溪头沙嘴。我欲洗愁愁几许。倒流千斛水。

  3. 诗歌赏析

  • 内容解读:此诗描绘了春天上巳节的景色。诗人在溪头沙嘴旁漫步,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氛围,仿佛有千斛水从心中倒流而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艺术特色: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如溪头沙嘴、倒流的千斛水,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如“愁”比作“千斛水”,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1. 文化背景
  • 文学价值:《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其四·上巳(壬午)》不仅是徐籀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对于传统文化中节日庆典的一种体现。这种节日庆典通常包含了对历史、自然和生活的美好祝愿,是中国诗词中的常见主题之一。
  • 历史意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清朝初期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诗人通过描写节日中的各种活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了窗口。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其四·上巳(壬午)》不仅展示了徐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