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 上元(壬午)

元宵好。是处灯花明绕。
一片笙歌吹未了。鸟啼鸡报晓。
席上青娥还小。树上春花还早。
莹月晶霜寒悄悄。东风吹百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 上元(壬午)》是清代诗人徐籀创作的一首描绘元宵节景象的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上元(壬午)》的作者是清代诗人徐籀。徐籀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节日的热爱与感慨。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诗意盎然的生活之美。

  2. 诗歌原文:春又夏。秾绿淡红交卸。欲买春光难作价。柳金枝上挂。花到荼蘼将罢。笼簿春蚕将化。一夜殷红风雨叱。飘零兰共麝。

  3. 主题内容:这首诗通过对元宵节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节日氛围的感受及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中“春又夏”一句点明了季节的转换,紧接着以“秾绿淡红交卸”形象地描绘了春天里万物复苏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随后“欲买春光难作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感慨。

  4. 艺术手法:徐籀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拟人化、对比、象征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例如,他用“夜寒花半吐”,将花比喻为少女,既描绘了花朵的美丽,也暗示了青春易逝的无奈。此外,“一夜殷红风雨叱”中,“叱”字的使用,既形容风雨之声,也暗示了节日中热闹非凡的氛围。

  5. 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及东亚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风俗。徐籀在诗中描绘的元宵夜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上元(壬午)》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它展现了作者徐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不仅让人们领略了古代诗词的魅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感悟生命价值的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