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文石书院诸生

学舍难忘结构深,杖藜时听读书音。
虽无韩子兴潮化,具有文翁教蜀心。
杼柚终当成锦绣,鸳鸯尤冀度金针。
诸生勉矣终如始,文石辉煌尽国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文石书院诸生》是清代著名文人胡健所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胡健,又名建伟,号勉亭,广东三水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如直隶无极县、福鼎县等,并在澎湖通判期间创文石书院,其政绩在地方上颇受好评。
  1. 诗歌原文
    学舍难忘结构深,杖藜时听读书音。
    虽无韩子兴潮化,具有文翁教蜀心。
    杼柚终当成锦绣,鸳鸯尤冀度金针。
    诸生勉矣终如始,文石辉煌尽国琛。

  2. 创作背景

  • 胡健在澎湖通判任内,看到当地士子们因风涛而畏惧赴台考试,便创办了文石书院,为这些青年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的这一举措反映了他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他个人对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1. 诗歌鉴赏
  • “学舍难忘结构深”,这句诗表达了胡健对文石书院建筑布局和文化底蕴的深刻印象。书院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 “虽无韩子兴潮化”,这里的“韩子”指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胡健用此比喻书院的教学风格,强调了文石书院的教学不随波逐流,而是注重扎实的基础和文化的积累。
  • “具有文翁教蜀心”,文翁是汉代的教育家,以开凿官道、修建学舍闻名,胡健借用这一典故来形容自己办学的决心和情怀,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者的高尚品质。

胡健的《留别文石书院诸生》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情感和教育理念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对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和重视,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