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柴

漫云牛后逊鸡声,粪出呼柴亦令名。
跨灶人惊烟缕缕,登山谁听斧丁丁。
输他榾柮原无累,剩得扊扅更有情。
虽不用燔郊上帝,力能调鼎著和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牛柴》—— 一首清代诗人胡健的七言律诗

在文学的广阔海洋中,每一叶波光粼粼的涟漪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牛柴》是清代诗人胡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朵璀璨之花。

胡健,字建伟,号勉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进士与官员。他的文学生涯始于乾隆四年(1739年),当时他以优秀的成绩跻身进士之列。之后,胡健历任多个官职,包括福鼎县、永定以及澎湖通判等职务。在任期间,他不仅政绩显著,还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创建了文石书院,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柴》作为胡健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均值得深入探讨。该诗通过描绘牛的形象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农民的生活状态。牛不仅仅是劳动的帮手,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了人们对土地和辛勤劳作的依赖与尊重。

诗中“漫柴亦令名”一句,展现了牛在民间传说中的崇高地位,而“跨灶人惊烟缕缕,登山谁听斧丁丁”则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日常劳作的场景。此外,“输他榾柮原无累,剩得扊扅更有情”则透露出对劳动者辛劳的同情和赞美,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人文关怀。

《牛柴》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和农事的诗作,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的敬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这首诗,我们得以一窥清代社会的风貌及文人墨客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虽然牛的形象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频繁提及,但《牛柴》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它提醒我们珍惜农业劳动的成果,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付出。同时,这部作品也启示我们,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继续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的自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