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霭鸿山近,清流梅里通。
偶寻高士迹,犹见让王风。
雁影寒烟外,人家疏树中。
秋光望不极,落日照丹枫。
啸傲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啸傲泾》是一首清代诗人祝旸创作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赞美。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景:
作品原文
诗歌原文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翠霭鸿山近,清流梅里通”描绘了一幅山水相连、景色宜人的画卷。此外,“偶寻高士迹,犹见让王风”则透露出一种向往古代隐士风范的情怀。整体上,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理解和对隐逸生活的深刻向往。作者介绍
祝旸(1704年—1769年),字震阳,号雷门,又号云波,无锡人。他是乾隆时期的国子生,有丰富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成就。祝旸的生平与《啸傲泾》的创作密切相关,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力,为这首五言律诗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造诣,还能进一步了解这位文人的生平事迹。作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生活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追求。《啸傲泾》通过赞美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的和谐共处,传达了一种对传统美德的推崇和维护。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仍能找到心灵净土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啸傲泾》不仅是一首充满韵味的诗歌作品,它还承载着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道德的呼唤。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追求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