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人俱老。
又何为、一千年后,此闲凭吊。
一半江山归李白,一半分还谢眺。
我到也、祗馀衰草。
毕竟微躯容易尽,觅些须、身后名才好。
勤打叠,零星稿。
青衫百计供人笑。
只悠悠、非公知我,恨和谁告。
金粟前身真小劫,堕作五湖年少。
有梦也、不离蓬岛。
猛忆人生何者是,只浮云、偶寄孤飞鸟。
残梦破,余归了。
金缕曲 清风亭梦李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缕曲·清风亭梦李白》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故事。
《金缕曲·清风亭梦李白》是清朝文人洪亮吉的代表作之一。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自号更生居士,清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提督贵州学政。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过程颇为特殊,据说是在一次清风亭的梦中与李白相遇而作,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诗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对其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金缕曲》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作,后被洪亮吉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创作过程中,洪亮吉通过巧妙的运用意象和情感,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以及对自身文学追求的反思。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上。词中通过对清风亭、李白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如“一半江山归李白”、“我到也、祗馀衰草”,既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词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李白的仰慕,还是对自己的感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金缕曲·清风亭梦李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态,还为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首词的欣赏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启发现代人在创作中的灵感和思考。
《金缕曲》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词作,也是了解清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和欣赏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