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多爱竹,故画竹,必高人。
此一十三篇,横斜疏密,各具精神。
猗猗朱栏曲沼,待微风、细雨与传兴。
苔径低拖凤尾,石林丛长龙孙。
廿年墨彩如新。
有婿守遗珍。
向京国移家,万人如海,遇我相亲。
欣然全编见赠,抵琼瑰、远过百千分。
一榻清风无暑,几枝仙露超尘。
木兰花慢三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兰花慢三首 其三》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派风格而闻名,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激昂的语言,表达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辛弃疾的词风不仅继承了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豪放传统,还融合了南方词派的细腻情感,使词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多样。在《木兰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中,辛弃疾通过描绘友人翁五峰游历江陵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其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情感的真挚与词中的意境相得益彰,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的词中往往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例如,在《木兰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中,辛弃疾通过“叹路转羊肠”“一醉”等句子,反映了他对友人即将面临的艰难旅途的担忧和不舍。同时,他也通过对友人赴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友人挂印归来共话别情的期望。
辛弃疾的词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木兰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如“汉淮阴”,既显示了词人的博学多识,也体现了词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典故的使用,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送别词,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和文化传承。
《木兰花慢三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具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高超的词艺,更是其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