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春日得书

乍暖微寒,一天雨酿,黄鹂愁湿声声。
小楼静悄,萧然日坐愁城。
不为伤春多怅望,无聊偏觉意难平。
消磨尽、雄心壮志,空自悲鸣。
欣逢双鲤堪凭。
记去时年月,往事分明。
几番欲展,见重重密印层层。
多少闲情萦旧恨,闷怀未了怕还增。
看光阴、年年虚度,却似浮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春日得书》是冒襄所作的一首词,该诗表达了诗人在乍暖还寒的春日里,因得书而引发的感慨和心境。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诗歌原文
  • 乍暖微寒,一天雨酿,黄鹂愁湿声声。小楼静悄,萧然日坐愁城。不为伤春多怅望,无聊偏觉意难平。消磨尽、雄心壮志,空自悲鸣。欣逢双鲤堪凭。记去时年月,往事分明。几番欲展,见重重密印层层。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诗中“不伤春”表明诗人并不为季节更迭而过度忧伤,“无聊偏觉意难平”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情绪。
  • 景物描写:诗中“乍暖微寒”、“一天雨酿”等描绘出了春天气候多变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环境相交织的状态。
  • 意境营造:通过对“黄鹂愁湿声声”等具体景象的描述,诗人构建了一种既清新又带有些许忧愁的意境。这种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波动。
  • 历史背景:冒襄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其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情感表达。因此,《高阳台·春日得书》不仅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也可能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某种思考。

《高阳台·春日得书》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而且通过对其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文化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