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汪瑔联

有经世才,但将名士称君,测君犹浅;
抱知己痛,曾以循吏目我,问我何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汪瑔联》是清代文廷式创作的一副对联。下面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副作品:

  1. 作者背景和创作时期: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云阁,一作芸阁、芗德、罗霄山人,晚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人,生于广东,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编修。后因支持清德宗变法维新遭后党忌恨,革职回籍,戊戌政变后遭通缉,避走日本,旋归国居沪,病逝于故里。
  2. 对联内容解析:“抗心古淡,处世元同,平生自署无闻子;谈艺十年,论交两世,后死应题有道碑。”上联“抗心古淡,处世元同,平生自署无闻子”表达了文廷式在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淡定态度以及他一生低调行事的品格,下联“谈艺十年,论交两世,后死应题有道碑”则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死后仍受到后人的认可和赞扬。
  3.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这副对联不仅是文廷式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清末文人风骨的一种象征。它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作为文化遗产,对联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能够为后世提供认识清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挽汪瑔联》不仅仅是一副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副作品的了解,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文廷式的文学才华,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清末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