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卒行

惨惨堂前紫荆,飞飞原上脊令。
桓山之鸟,欲去而哀鸣。
苦哉远征人,陟山望亲还望兄,嗟嗟行役万古情。
彼少年者,色何黯然。
娶妇未三月,昨来黄纸到官,行将出戍南滇。
归告阿母,阿母叫天。
新妇口噤目眵,伥伥不能前。
小弟前致辞,母兄且勿悲。
阿母生我二人,兄今有嫂未有儿。
何得远去,存没未可知。
弟当代兄役,门户兄自主之。
阿母兄嫂,闻言泪下如绠縻。
大兄前致谢,此事甚非宜。
感君区区怀,我心已再思。
熟知此别异苦乐,何乃反累吾弟为?
切切相劝止,但言兄嫂勿复疑。
翻然出门去,意气何慨慷。
别我先人墓,办我行子装。
佩刀三尺馀,挽弓三石强。
弓刀及戎服,罗列东西厢。
亲戚走相送,酌酒歌同裳。
晨兴拜堂上,骨从相悲切。
临行嘱兄嫂,欲语复呜咽。
但得兄嫂一心善事阿母常喜悦,万里羁人慰愁绝。
收泪就长道,关山别思重。
白日结愁云,至情感苍穹。
之子识大义,行当早立功。
归报皇帝陛下,无烦远顾蛮中,扬名史册垂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义卒行》是清代周永铨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远征者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反思。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义卒行》的内容:

  1. 诗作背景
  • 作者生平:周永铨(1758年—1823年),字文介,浙江仁和人,清代诗人、学者。他以学问渊博和诗名远播而著称,著有《周文介集》。周永铨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后,晚年归隐山林。
  • 创作时间:《义卒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记载其内容多涉及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可能与其生活经历有关。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1. 诗歌主题
  • 家国情怀:诗中的“苦哉远征人”和“彼少年者,色何黯然”等句子,透露出诗人对那些离家远行的军人及其家人的深深同情。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特质,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
  • 战争反思:诗中“彼少年者,色何黯然。娶妇未三月,昨来黄纸到官,行将出戍南滇”的句子,揭示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深重影响。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战乱时期的个人遭遇,也表达了对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社会动荡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义卒行》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在朴素之中见深意。诗中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手法,如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或人物行动来抒发感情和寓意。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惨惨堂前紫荆”、“飞飞原上脊令”,这些意象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动人。

《义卒行》不仅是一首反映家国情怀、战争痛苦和个人遭遇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国情怀、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