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庙泊官舟,萧条江上秋。
西风吹急雨,木叶洒船头。
枯葑依扉落,残罾挂树留。
元公忧国泪,五载不曾收。
雨中舟次仙女庙示青门
介绍
《雨中舟次仙女庙示青门》是清代诗人宋荦创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芒稻河边路,寒云竟日留。荒祠问仙女,疏雨滞行舟。村隐敧斜竹,童驱子母牛。篷窗对诗老,顿觉破离忧。 。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宋荦的才情与情感,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下面将对其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解读:
作者介绍: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清河南商丘人。他少时与侯方域为文友,并与王士禛齐名。宋荦曾任职于江宁巡抚,后入为吏部尚书。他的文学成就在康熙年间尤为显著,其诗歌与画艺均有涉猎,著有《绵津山人集》,晚年别刻名为《西陂类稿》。
诗作原文:《雨中舟次仙女庙示青门》全文如下:芒稻河边路,寒云竟日留。荒祠问仙女,疏雨滞行舟。村隐敧斜竹,童驱子母牛。篷窗对诗老,顿觉破离忧。
诗意解析:首句“芒稻河边路,寒云竟日留”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秋雨中的景色,河边的路途显得冷清而漫长,寒云密布似乎要持续一整天。次句“荒祠问仙女,疏雨滞行舟”则转向了一个更为神秘和幽静的场景,诗人在一间荒废的祠堂里向仙女寻求庇护,而细雨使得行船变得迟缓。第三句“村隐敧斜竹,童驱子母牛”描写了乡村的宁静生活,村民在倾斜的竹影下休息,孩子牵着牛犊在田间行走。尾联“篷窗对诗老,顿觉破离忧”表现了诗人在舟中与一位诗老对饮的情景,感受到了一种离别之悲。
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上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的诗性思维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捕捉能力。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寒云”、“疏雨”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雨中舟次仙女庙示青门》的创作背景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生活的思考。通过对仙女庙和青门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之情。
宋荦的《雨中舟次仙女庙示青门》不仅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雨美景的诗作,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从中领悟到古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