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凉 中秋夕同云癯作

月也知人意。
映晴空、平分秋色,清光如洗。
十里银塘鸥梦冷,满地水云凉气。
遥望极、广寒深里。
桂窟嫦娥蟾影净,叹霓裳零落人间矣。
铅华恨,多如此。
共君此夜当沉醉。
漫管他金迷玉瘗,古今尘事。
把盏良宵非易得,况是人生如寄。
怕异日、吴头楚尾。
两处湖天劳望眼,到那时对酒添憔悴。
樽中酒,且深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凉·中秋夕同云癯作》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沈泽棠所作,表达中秋节夜晚的孤独和感慨的词作。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 内容分析
  • 意境描绘:诗中“月也知人意”一句,以月光映照晴空,与秋天景色平分秋色,清光如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氛围。紧接着的“十里银塘鸥梦冷,满地水云凉气”描绘了中秋之夜,湖面上银装素裹,水鸟梦寒,凉气逼人的秋景。
  • 感慨抒发:“桂窟嫦娥蟾影净,叹霓裳零落人间矣。铅华恨,多如此”表达了对嫦娥在广寒宫中的美丽形象与人间世俗繁华的对比,感叹着美好事物难以长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 饮酒劝慰:“共君此夜当沉醉,漫管他金迷玉瘗,古今尘事”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应当尽情享受美酒与友情,不必过于担忧世间的名利与纷扰。
  1. 背景信息
  • 作者介绍:沈泽棠(1846-1928),字茝邻,又字芷邻,号忏盦,广东番禺人。他是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的举人,并曾担任过候选知县。除了诗词创作,沈泽棠还有《忏盦诗钞》二卷、《词钞》一卷及《忏盦词话》一卷等著作。
  • 时代背景:该诗作于清末民初,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末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同时也为新兴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土壤。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沈泽棠的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脉搏相呼应,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慨和忧愁,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心理状态的体现。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沈泽棠的《贺新凉·中秋夕同云癯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文化传承:通过对传统中秋节习俗的描述,诗歌反映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时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感悟生活,从而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社会影响:在当代,这首诗作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启发现代人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

《贺新凉·中秋夕同云癯作》不仅仅是一首表现中秋节夜晚美景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