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叹五首 其四

去年旱魃虐,焦卷苗无根。
今岁商羊舞,沉浸连千村。
水旱适荐至,何策苏元元。
吾闻上古时,备患有本原。
三年则馀一,仓廪常高屯。
纵遇天灾至,民力堪自存。
救荒于既荒,所济何足论。
而况并无策,蒿目空忧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水叹五首 其四》是清代诗人沈树本创作的一首古诗,反映了农民在自然灾害中的绝望和哀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去年旱魃虐,焦卷苗无根。
    今岁商羊舞,沉浸连千村。
    水旱适荐至,何策苏元元。
    吾闻上古时,备患有本原。
    三年则馀一,仓廪常高屯。
    纵遇天灾至,民力堪自存。
  2.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干旱情况来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古代备患制度的赞美。诗人指出,即使遇到严重的天灾,只要人们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就能自我维持生活。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3. 诗歌背景:该诗创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当时正值清朝初期。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在自然灾害中的困境,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沈树本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
  4.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过去和现在的干旱情况,突出了灾害的严重性。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古代备患制度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
  5. 文化意义:《大水叹五首 其四》不仅展现了农民在自然灾害中的苦难,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救灾制度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清代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

《大水叹五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古诗,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并思考如何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国家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