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日夜长,莫辨芦荻洲。
桥面撑巨筏,门内维行舟。
邻家有破灶,来往纷游鯈。
望中见屋脊,簸荡如浮沤。
下田不可救,沉没无一留。
高田筑版插,全力保瓯窭。
须臾仍溃决,一概成洪流。
谁绘《洚洞图》,为民陈凤楼?
帝尧方咨儆,应切怀襄忧。
大水叹五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水叹五首 其二》是清代沈树本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诗歌背景:沈树本是清朝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大水叹五首 其二》创作于清康熙年间,诗中描绘了因大水灾害导致的农田淹没、居民流离失所的场景。诗中的“溪水日夜长,莫辨芦荻洲”生动地刻画了河流水位的持续上升,使得周围环境变得模糊不清。“桥面撑巨筏,门内维行舟”则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生存挣扎,不得不采取临时措施维持生计。
诗歌主题与内容:《大水叹五首 其二》主要探讨了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诗中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作成果被洪水吞噬的同情,以及对人们努力保护家园的赞扬。诗中还通过对比高田与低洼地区的不同命运,强调了政府在灾害管理中的责任和角色。例如“须臾仍溃决,一概成洪流”反映了由于政府未能有效应对灾害,导致灾害进一步扩大的现象。
文学手法与特点:《大水叹五首 其二》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比喻。例如“邻家有破灶,来往纷游鯈”,通过展示邻居家中的破败景象,突出了灾后的荒凉与贫困。诗中还大量使用了自然景观来增强表达效果。如“下田不可救,沉没无一留”和“望中见屋脊,簸荡如浮沤”等句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传达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大水叹五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灾害影响的诗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以及诗人在逆境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