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吏能,乃成左迁,死亦何言,人之君子天无择;
张俭党狱,追忆急难,报终未获,哭以其私痛可知。
挽司马瀚联
介绍
《挽司马瀚联》是一副出自清代吴恭亨之手的楹联,它通过深刻的文学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切感慨。以下是对《挽司马瀚联》的介绍:
作者简介:吴恭亨,字悔晦,号岩村,是清末的湖南慈利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和政治家,曾师从阎正衡学习古文法,并在南社中担任重要角色。他的诗歌和联语作品都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而《挽司马瀚联》便是其中之一。
楹联原文及翻译:《挽司马瀚联》的原文如下:“蒲江吏能,乃成左迁,死亦何言,人之君子天无择;张俭党狱,追忆急难,报终未获,哭以其私痛可知。”这副对联深刻地反映了吴恭亨对历史人物司马瀚的评价及其个人的情感体验。其中“蒲江吏能,乃成左迁”指的是司马瀚在蒲江任内因能力出众而被罢免官职;“死亦何言,人之君子天无择”则表达了吴恭亨对司马瀚去世后留下的空缺以及社会对其评价的无奈感。“张俭党狱”,则是引用了东汉末年张俭因参与政治斗争被牵连入狱的事件。“追忆急难,报终未获”反映了司马瀚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结果。而“哭以其私痛可知”则揭示了吴恭亨作为朋友对司马瀚去世的哀悼之情。
文学价值:《挽司马瀚联》不仅是吴恭亨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楹联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权力等复杂议题的探讨,这副对联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
历史背景:创作于清末的吴恭亨,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吴恭亨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社会影响: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文人之一,吴恭亨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精神和理念也被后世所传承,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现代价值:《挽司马瀚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担当、有勇气。
《挽司马瀚联》不仅是一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楹联作品,更是一份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通过欣赏这副对联,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