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吏能,乃成左迁,死亦何言,人之君子天无择;
张俭党狱,追忆急难,报终未获,哭以其私痛可知。

【注释】

蒲江(今属四川):指司马昭,字子上。汉末至晋初为官,因与曹爽争权失败被废徙封地。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后来篡夺曹魏政权而建立西晋王朝。左迁:降职贬谪。张俭:东汉末年官吏,因弹劾宦官侯览而遭陷害致死。党狱:指东汉时期以宦官侯览等为首结成的集团势力,对士大夫和官员进行迫害。追忆:回顾。急难:指张俭之死。报:报复。私痛:个人的悲痛。

【译文】

蒲江官吏司马昭,因才能出众而被贬,死了也无话可说,他本是君子天无选择;

张俭因党人案入狱,回想当年急难时,最终未能报仇,哭是为自己悲痛而已。

【赏析】

《挽司马昭》一诗,诗人用“人之君子天无择”来赞颂司马昭的品德高尚,“乃成左迁”表明他的遭遇令人痛心。“人之君子天无择”,这是诗人对司马昭的赞美之词。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将矛头直指司马昭,而是从大处着墨,以“人之君子天无择”作为全篇的基调,既赞扬了司马昭的人品和才华,又表达了对朝廷政治黑暗的不满。

“张俭党狱,追忆急难,报终未获,哭以其私痛可知。”这两句诗是说,张俭因为反对宦官专权,被捕入狱,临刑前还上书皇帝,请求宽恕,可是最终未能实现愿望,只能哭泣。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张俭不幸遭遇的同情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含蓄蕴藉,通过对司马昭和张俭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慨之情。同时,诗中的“人之君子天无择”、“乃成左迁”、“报终未获”等关键词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正义的坚持和对于邪恶的谴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