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挽杨某联

摩顶忆儿时,许我是马空群,麟独角;
伤心哭父执,有人为郊拟谥,泰撰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杨某联》是吴恭亨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一副对联,用以缅怀和哀悼一位特定的人物。以下是关于该对联的介绍:

  1. 作者背景:吴恭亨(1857-1937),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以游幕、教读为业。作为湖南慈利人,吴恭亨的一生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联系。他不仅精通古文法,还参与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活动,曾担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等职。他的诗歌和古文作品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梁启超甚至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吴恭亨的文学创作不仅限于诗词,他在楹联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高的,这在《代挽杨某联》中得到了体现。

  2. 作品内容:《代挽杨某联》通过摩顶忆儿时和伤心哭父执两个部分,深刻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摩顶忆儿时,用“许我是马空群,麟独角”描绘了童年时期的自由自在;伤心哭父执,则通过“有人为郊拟谥,泰撰碑”展现了对逝去父亲的哀思。这种深情厚意的表达使得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3. 历史影响:吴恭亨的文学创作在清末民初时期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南社的成员,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代挽杨某联》不仅是吴恭亨个人的才情展现,也是那个时代文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反映。通过对联这种形式,吴恭亨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晚清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代挽杨某联》不仅展示了吴恭亨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