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遣怀

绣幕慵开,雕栏倦倚。
金钗难绾芙蓉髻。
也知检点怕多愁,愁来浑不由人意。
身似蓬飘,人如匏系。
壮怀空有鬓眉志。
羡它懵懂胜才能,从来物巧招天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遣怀》是清代诗人吴尚憙的词作。此作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因思念而感到的孤独与忧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吴尚憙生活在清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深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并通过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 诗词内容:词中的“身似蓬飘,人如匏系”反映了词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而“也知检点怕多愁,愁来浑不由人意”则揭示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认识。
  1. 艺术特色
  • 抒情方式:吴尚憙在《踏莎行·遣怀》中采用了抒情的方式,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和感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这种抒情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意象运用:作品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绣幕慵开”、“雕栏倦倚”,以及“金钗难绾芙蓉髻”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语言,还加深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吴尚憙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他的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后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审美追求: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踏莎行·遣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即在寻常生活中寻找美的体验和感悟。
  1. 影响评价
  • 读者反响:此词一出,便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被后人广泛传唱,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 评论分析:历代学者对《踏莎行·遣怀》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评价,认为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踏莎行·遣怀》不仅是一首表达旅途中孤独和忧愁的词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