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易容之联

地□天惊,千里招魂,碧血尚无归榇路;
父忠子孝,九原抱憾,白头犹有倚闾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易容之联》是清代诗人何若瑶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悼念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挽易容之联》是由何若瑶创作的,他是一位广东番禺人,字石卿,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何若瑶在咸丰年间曾主禺山讲席,他的一生充满了文学创作的热情与才华,卒年六十岁。
  • 作品风格:何若瑶的诗歌多采用对联的形式,其诗作以对仗工整、情感真挚著称。在《挽易容之联》中,其运用了典型的对联形式,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造诣。
  1. 原文赏析
  • 首联解析:”地 天惊,千里招魂,碧血尚无归榇路”这一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夸张手法,描绘了国家遭遇战乱后的悲惨景象。”碧血尚无归榇路”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残酷和无辜人民的哀叹。
  • 颔联解读:”父忠子孝,九原抱憾,白头犹有倚闾人”此句展现了家庭和个人的悲剧色彩。父亲的忠诚和子女的孝顺,在九泉之下依然无法弥补他们所承受的悲痛,白发人依旧盼望家门前的亲人归来,体现了对亡者的无尽思念和哀悼。
  • 颈联深化:通过“地”、“天”等自然元素,进一步加深了对灾难的描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天地无情、生灵涂炭的感慨。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 文学流派:清末民初的文学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如晚清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这些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素材。何若瑶作为这一时代的文学代表,其作品中自然蕴含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
  1. 艺术特色
  • 对联形式: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要求上下两句内容相呼应、形式对称。在《挽易容之联》中,何若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形式,使得整首诗不仅在内容上深刻感人,也在形式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 用词考究:何若瑶在《挽易容之联》中的语言选用十分讲究,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透露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仗工整、意象生动的表达方式,使诗句既具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
  1. 主题思想
  • 家国情怀:通过对忠臣孝子的描述及对亡魂的哀思,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家国情怀。何若瑶通过这样的主题,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关注与忧虑。
  • 悲悯同情:诗中所体现的悲悯之情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对于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切和理解。通过诗歌这一形式,何若瑶传达了他对于人类共通苦难的关注以及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上述阐述的基本内容外,还有以下一些补充信息:

  • 《挽易容之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哀伤的诗歌,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 该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研究清代文学和对联艺术的重要文献。
  •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挽易容之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挽易容之联》作为清朝末年诗人何若瑶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悼念诗篇,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联形式的巧妙运用,诗人何若瑶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