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 春游

清江一曲柳千条。
日出三竿春雾消。
上苑梅香雪里飘。
马萧萧。
渌水斜通宛转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彝尊的《忆王孙·春游》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词。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反映了清代文人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交融中,对于人生、自然以及情感的一种深刻理解。下面将简要介绍作品内容:

  1. 创作背景:《忆王孙·春游》作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朱彝尊应博学鸿词科考试,被授予检讨职务。此词可能也反映了他在官场生活中的孤独感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词的原文及其解析:词的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直接引用了刘安的《招隐士》诗句,表达了一种离别后的哀愁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接下来的“日出三竿春雾消”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晨雾,带来新的希望和开始。整首词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世间的离愁别绪,展现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3. 艺术特色:《忆王孙·春游》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妙的构思和丰富的象征手法。词中的“萋萋芳草”,既是一种视觉景象,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此外,全词采用了一系列具有特定意象的场景,如“青草”、“高楼”、“杜宇”(杜鹃鸟)等,这些场景不仅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加深了词的主题——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朱彝尊的《忆王孙·春游》不仅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情厚意、展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