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起东林气节同,甲申遭变恨何穷。
当年魂附龙髯去,今日名垂国史中。
社稷殉墟宜食报,春秋祭帑慰孤忠。
而今始得幽光阐,千载皇朝祀典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继起东林气节同,甲申遭变恨何穷。
当年魂附龙髯去,今日名垂国史中。
社稷殉墟宜食报,春秋祭帑慰孤忠。
而今始得幽光阐,千载皇朝祀典隆。
《奉先大令廓庵公栗主入忠孝报忠两祠恭纪三首·其一》是清代诗人安平的作品。
这首诗作在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上都极具代表性。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安平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诗中的“社稷殉墟宜食报”表达了对国家遭受背叛的痛心疾首,而“春秋祭帑慰孤忠”则揭示了对忠烈英魂的怀念与敬仰。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义的普遍追求和崇尚。在清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忠臣烈士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因此,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来缅怀这些英雄人物,不仅能够让后人铭记历史,更能激励人们珍视现在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奉先大令廓庵公栗主入忠孝报忠两祠恭纪三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现了个人对国家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诗歌,也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