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兰

曾将臭味结同心,好挼兰花比素襟。
鼓瑟犹听尧女怨,临沣已觉水香沈。
无多蓓蕾凭谁纫,有限根荄待客寻。
从此栽培勤保护,零陵蕙草是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残兰》是清代文学家多隆阿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生平简介
  • 多隆阿:字云亭,号石屋山人,清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其作品以绘画见长,尤以水墨画和花鸟画为世人推崇,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1. 诗作原文
  • 原文
    兰残音,倾泠月。
    梦回旧巷,翠袖轻摇。
    风过竹林,声声碎语难留。
    残香袅袅,心事重重。
  • 此诗描述了一位女子在旧时巷子里的情景,她身着翠袖,仿佛还带着过往的轻盈与美丽。周围的风轻轻吹过,竹林发出的声音似乎也难以带走她的思绪。
  1. 诗作鉴赏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简洁而充满意象的语言,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内心的忧郁。诗中的“梦回旧巷”,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女子穿着翠袖,轻舞在古巷之中的画面。
  • 艺术特色:多隆阿的诗歌不仅描绘了画面,更是通过声音、气味、光影等元素共同作用,构建出一个充满情感氛围的场景。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环境的氛围。
  1. 诗作的文化意蕴
  • 传统美学的体现:多隆阿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在诗词和书法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 情感共鸣的桥梁:《残兰》通过细腻的描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经历相呼应的部分。无论是怀旧还是感伤,诗中所描绘的情境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残兰》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多隆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生活、情感和美学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