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讯至知昭儿已就塾 其二

阿翁读半世,无救寒与饥。
里中新秦儿,诽诮固其宜。
岂知君子节,不以集枯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全祖望的《家讯至知昭儿已就塾其二》是一首反映清代家庭教育和社会风貌的古诗。这首诗通过描述阿翁(父亲)读半世,无救寒与饥,里中新秦儿,诽诮固其宜,以及岂知君子节,不以集枯移等句子,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古代家庭在困境中坚持教育、传承道德观念的场景。

诗中的“阿翁读半世”展现了一个父亲终身致力于教育和学习的情景。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孩子未来道路的一种期许和铺垫。而“寒与饥”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艰苦环境,父亲的教育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诗中还提到了“里中新秦儿”,这里的“新秦儿”指的是新时代的青年或孩子。他们对于父亲的教诲持有不同的态度,有的甚至嘲笑父亲的行为,认为他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然而,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以及对道德教化重要性的肯定。

“岂知君子节”表明诗人对于父亲坚持传统的理解和支持,他认为这样的坚持是出于对君子品格的追求,而非仅仅为了追求知识本身。“不以集枯移”则是诗人对于父亲坚持教育理念的肯定,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也不放弃传递知识和智慧的责任。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教育和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这种对于教育的执着追求,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祖望的《家讯至知昭儿已就塾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教育意义的佳作。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不应忘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的力量和教育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