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九首 其八

阁东西,窗向背,宛宛黛痕相对。
浓泼翠,淡和烟,春来殊可怜。
嫩寒多,轻暖未,取次卖饧天气。
一朵秀,数峰明,丹青画不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作品,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他是“花间派”的代表之一,其词多写闺情绮怨,语言华美,风格清新,与李煜齐名并称“温李”,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
    阁东西,窗向背,宛宛黛痕相对。
    浓泼翠,淡和烟,春来殊可怜。

  3.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上阕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孤寂的画面,下阕则通过雨声这一声音元素,传达了思妇的内心世界。整首词的情感变化发展自然,由室外的雨声逐渐过渡到室内的思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愁境。
  • 艺术手法:温庭筠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例如,“浓泼翠”和“淡和烟”分别代表了室内外的色彩,而“春来殊可怜”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给主人公带来的心情影响。这种运用色彩和季节变化来渲染氛围的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1. 文化背景
  •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词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温庭筠作为“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
  • 词的发展: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不仅是一种音乐伴奏的文学体裁,更是文人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重要工具。温庭筠的词作以其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后来词风的代表之一。

《更漏子·玉炉香》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也是温庭筠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词的艺术魅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