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四首 其一

吹絮帘前,簸钱堂后,眼期心诺相逢骤。
别来真个远于天,当时悔不携罗袖。
月冷清宵,香消永昼,栏干花影如人瘦。
如何一月断芳尊,心情还似曾中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四首其一”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首词牌名,属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的一段。这首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通过时空转换,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无止期漂泊的思念和居者对高楼的企盼与悬想。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词中通过对梅花残存的描绘,传达了词人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深刻体验。此外,此词还运用了典型的宋词手法,如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等,使得整首词情感细腻而富有层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秦观的《踏莎行》同样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这首词作大约创作于绍圣四年(1097),当时秦观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因此,他在词中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这反映了秦观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

“踏莎行”作为词牌名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踏莎行》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这些名称不仅丰富了词牌的内涵,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刘秉忠则是元代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词作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踏莎行四首其一”实际上是词牌名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文学作品。它与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共同构成了宋代词坛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