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絮帘前,簸钱堂后,眼期心诺相逢骤。
别来真个远于天,当时悔不携罗袖。
月冷清宵,香消永昼,栏干花影如人瘦。
如何一月断芳尊,心情还似曾中酒。
这首诗是苏轼的《踏莎行》四首中的第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吹絮帘前,簸钱堂后,眼期心诺相逢骤】
“吹絮”指的是柳絮飘飞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帘前”、“堂后”则描绘了主人公在春天里的居所,可能是室内也可能是室外。“眼期心诺”表示主人公期待与某人见面的心情。“相逢骤”则形容这种相遇来得突然且快速,可能是一种意外或惊喜。
【别来真个远于天,当时悔不携罗袖】
这句诗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离别的感慨。“真个”表示确实如此,强调离别的遥远程度。“时悔”表示后悔当初没有携带罗袖(一种古代女性用以遮挡面部的布巾)以备不时之需。这里的“罗袖”象征女性的柔美和柔情。
【月冷清宵,香消永昼,栏干花影如人瘦】
“月冷清宵”描述了夜晚的寂静和清冷。“香消永昼”则形容香气消散,时间在漫长的白天中流逝。“栏干花影如人瘦”通过花影的瘦弱比喻主人公因思念而憔悴的面容。
【如何一月断芳尊,心情还似曾中酒】
“如何一月断芳尊”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心情还似曾中酒”则是说主人公的心情仍然像曾经醉酒时那样激动和难以平静。这里的“中酒”指的是喝酒后的微醺状态,暗示了主人公的情绪复杂且多变。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春日里的场景、夜晚的寂静以及思念之情的变化,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诗中的“吹絮”、“眼期”、“相逢骤”等词语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离别的不舍和对重逢的渴望。同时,诗人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因思念而产生的憔悴和心情的变化,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