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与三弟索句

远市偏收一角秋,媻姗时与作淹留。
王城疑睡粗闻息,黄叶欺人竟打头。
霜后园林如此老,眼前文字为谁谋。
漫歌松柏苍凉句,十载迟来吊古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先农坛与三弟索句》是清末诗人王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先农坛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王易,字次章,号紫阳,晚清时期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为主。王易在诗歌创作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 文学形式与特色:《先农坛与三弟索句》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王易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诗歌形式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内完成深刻的表达,因此需要丰富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来支撑主题思想的展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景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先农坛的深情怀念。
  3. 主题与思想:“远市偏收一角秋”反映了诗人对先农坛地理位置的独特感知,暗示着远离喧嚣的城市,独自停留在这片宁静之地的孤独和寂寞。“媻姗时与作淹留”则表达了诗人在此地停留的悠闲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示了季节的变化,更隐喻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4. 文化意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先农坛是一个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地方。它不仅是帝王祭祀五谷神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场所。王易选择在这个特定的地方创作这首作品,无疑是对先农坛文化的一次深刻回顾和致敬。
  5. 艺术价值:这首诗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王易诗歌创作中的佳作。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文字的美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先农坛与三弟索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王易文化心态和个人情怀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诗人背后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