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秋光俨画图,长安西笑未为孤。
濯缨溪水歌清浊,落帽山风意有无。
着我此间忘岁历,劳人心事半江湖。
盘冈十八矜腰脚,尚许回车觅坦途。
庸庵招同香山游览竟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庸庵招同香山游览竟日》是王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这首诗作于清末,由近现代诗人王易创作。其内容主要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秋天的一天里,一同游览名胜古迹,感受秋光如画的美好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西面的景色宁静而迷人,溪水清澈见底,山风轻拂,诗人在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自然之中。
王易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和比喻,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又富有诗意。例如,“濯缨溪水歌清浊”中的溪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使人联想到清澈的溪水能听到人内心的歌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王易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表现技巧,如对仗工整、用韵和谐等,这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同时,通过对景物的精细刻画,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自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自然和谐的思想观念。
这首诗不仅是王易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更是他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展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一个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哲理的追求,反映了清末文人的生活情趣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庸庵招同香山游览竟日》不仅是王易个人创作才能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清末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