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斋再赋白楼花重和

亚水仍宜晓涨时,似无姿处最多姿。
融融和露逢三月,皎皎临风见一枝。
缟袖未依秦隐士,蕊宫休遇汉偷儿。
红尘拂面何曾染,枉赋刘郎紫陌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乾斋再赋白楼花重和》是清代诗人王丹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王丹林以其精湛的书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学造诣闻名,被时人誉为“清浙江钱塘人”,其生平与作品均体现了他丰富的文化底蕴。

王丹林的生平与作品背景,都为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重要线索。他的生平资料表明,王丹林曾拔贡生,官至中书舍人。《野航诗集》的成书则反映了王丹林不仅在书画艺术上有建树,更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这种艺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在个人修养、生活经历及文化环境中的深厚底蕴。而王丹林对刘郎紫陌诗的提及,可能也暗示了他对于古典诗词的钟情和追忆,这为他的诗文增添了一种文人墨客的气息。

从文学角度来看,《乾斋再赋白楼花重和》作为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展示了王丹林的诗歌技巧,还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以白楼花为题,通过对花朵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诗中的“亚水”和“秦隐士”等词汇,既富有哲理意味,又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乾斋再赋白楼花重和》不仅作为王丹林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及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