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江杂诗 其三

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伊江杂诗 其三》是清代方士淦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

方士淦,字莲舫,定远人,嘉庆戊辰召试举人,历官湖州知府。他以诗文闻名,著有《啖蔗轩诗存》20篇。方士淦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抒发,展现了他对生活和历史的深刻感悟。其中《伊江杂诗·其三》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于边疆治理和边防策略的独到见解。

从文学风格上来看,《伊江杂诗·其三》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严谨而富有节奏感的表现形式。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伊江地区自然风光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其军事防御的重视。

这首诗歌通过对伊江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诗中的“雪海冰山路”,暗示了边陲之地的艰苦与严寒;而“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则反映了边疆战士的生活状态,他们需要面对艰苦的环境,却始终坚守岗位,保护国家的安全。

诗歌中的“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于天命的敬畏和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最后,诗歌以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和对英雄的歌颂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英雄们能够继续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做出贡献的美好愿景。

方士淦的《伊江杂诗·其三》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色,更在主题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方士淦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朝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