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江杂诗 其四

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
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
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
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伊江杂诗 其四》是清代诗人方士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沉的历史感,展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方士淦,字莲舫,清代定远人。嘉庆戊辰(1798年)召试举人,历任湖州知府等职。他以诗文著称,有《啖蔗轩 诗 存》流传于世。
  • 创作背景:《伊江杂诗》为一组五言律诗,共六首,方士淦在其中的第四篇《伊江杂诗 其四》,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所见所感,寄托了他对国家兴衰、人民安乐的思考。
  1. 作品原文
    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
    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
    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
    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

  2. 诗歌鉴赏

  • 内容解析:诗歌前两句“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表达了一个和平年代的安定繁荣景象,六千家的家庭数量象征着社会稳定和人口增长。后两句“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则描写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与和谐共存,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和睦。
  • 思想内涵:全诗流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治理者清廉公正、勤政爱民的期待。最后两句“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赞美,以及对英雄后代的期许,强调了历史功绩不应随时间消逝,而是应当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诗中使用简练的语言,却能生动描绘出宏大的历史画卷。
  • 象征意味深长: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象征性映射,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哲理深度。

《伊江杂诗 其四》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赏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清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