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下见卢龙。
三盘始上三峰。
欲去依依暮钟。
可怜明月,秋来之照边烽。
天净沙 塞上 其七 八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净沙·塞上八首其七》是明代学者、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句二十八字的散曲。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创作背景:屈大均,生于明末清初,是岭南三大家之一,与陈恭尹、梁佩兰齐名。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在《天净沙·塞上八首》中,他通过描绘塞上的风光,表达了对边疆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主题内容:诗中的“天净沙”即指这一曲调,通常用于表达深沉的情感。屈大均的这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塞上的壮丽景色,如“盘山下见卢龙”,通过对地形地貌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艺术特色:屈大均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的博学和才情。
思想内涵:在这首诗中,屈大均不仅描述了塞上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他可能借此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绘,他传达了一种对国家安危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屈大均的《天净沙·塞上八首其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塞上风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