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三崤,函关天阻,大河吞渭同流。
叹虎狼秦灭,但百二关山,四塞空留。
守险少人谋。
把西京、御气全收。
剩虚无宫阙,斜阳千里,隐映林丘。
喜华阴庙口、琵琶女,唤征人系马,槐曲消愁。
教两三莺燕,各衔将紫萼,乱作觥筹。
看白帝多情,有明星玉女绸缪。
且兴亡莫问,飞杖明朝,云外相求。
过秦楼 入潼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屈大均并未创作过名为《过秦楼•入潼关作》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过秦楼•入潼关作》是明代诗人屈大均所作的一首词。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的诗作多反映了明末战乱后的历史变迁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其中《过秦楼•入潼关作》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过秦楼•入潼关作》是一首描绘历史沧桑和个人感慨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潼关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情壮志的向往。屈大均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赞赏之情,如唐太宗李世民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于英雄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此外,诗中的自然景色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如“五谷三崤,函关天阻,大河吞渭同流”这样的句子,不仅描绘了潼关的自然风貌,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屈大均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诗人,其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对传统诗词形式和内容的继承与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屈大均的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再现,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通过《过秦楼•入潼关作》,我们可以窥见屈大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文学上的追求和成就。
《过秦楼•入潼关作》不仅是屈大均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智慧,还能够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历史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