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送少年

逢君醉堕黄梅雨,送子晴登白马桥。
去路云衔初落日,横江风急晚来潮。
蒲囊永夜呼袁彦,葛帔前涂遇孝标。
我欲援琴歌伐木,天涯四望泪潇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后送少年》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醉后送少年》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赞誉,还因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后世所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毛奇龄生活在明末清初,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曾经参与抗清军事的文人,他的生活经历复杂多变。然而,他并未因政治动荡而放弃文学创作,反而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诗歌内容:《醉后送少年》以“送子晴登白马桥”开篇,描绘了一幅少年远行的画面,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之情。诗中“去路云衔初落日,横江风急晚来潮”等句展现了诗人对少年的关切以及送别场景的生动描述。此外,“蒲囊永夜呼袁彦,葛帔前涂遇孝标。我欲援琴歌伐木,天涯四望泪潇潇。”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忧虑。
  3. 艺术特色:《醉后送少年》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准确,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真实把握和运用。这种朴素无华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发读者共鸣。同时,诗歌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例如,“蒲囊永夜呼袁彦,葛帔前涂遇孝标”等句子,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场景,也隐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
  4. 历史影响:《醉后送少年》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毛奇龄个人的杰作,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特别是毛奇龄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散文的语言风格,这一观点为唐诗宋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醉后送少年》作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及其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