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春令 和汤若士

缓约双纹,绣被私寻,独见香鞋。
金荷粟小背妆台,暗处销魂犹在。
昔喜春风到日,今愁秋月来时。
已抛莲菂见菱丝,心事牵云带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春令·和汤若士》是明朝诗人李雯的一首古诗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情感世界。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留春令·和汤若士》的创作时间尚难以确定,但根据内容推测,它可能创作于明代,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高峰时期。
  • 创作地点: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地点,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这为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1. 作品风格
  • 艺术手法:《留春令·和汤若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文人墨客特有的婉约风格。
  1. 主题思想
  • 爱情主题:诗中通过对主人公与爱人重逢的场景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和深切怀念。
  • 生活情趣:诗中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生活中小细节的珍视和品味,体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留春令·和汤若士》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双纹”、“香鞋”等,这些意象既具体又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感受空间。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

李雯的《留春令·和汤若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