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身天地岁时迁,岂意重逢北斗边。
万里风波双眼内,三年悲喜一灯前。
独宜纵酒聊谐俗,何处狂歌可问天。
莫向帝城怀往事,五陵松柏半荒烟。
姚若侯至感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姚若侯至感赠》是明末清初诗人王崇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王崇简,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其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诗歌原文:《姚若侯至感赠》全诗如下:
侧身天地岁时迁,岂意重逢北斗边。
万里风波双眼内,三年悲喜一灯前。
独宜纵酒聊谐俗,何处狂歌可问天。诗歌赏析:王崇简在《姚若侯至感赠》中表达了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他通过描绘自己与天地、时间的关系,以及在艰难环境下的生活态度,展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中的“万里风波双眼内”等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乐观。
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详细的文献记录。但考虑到王崇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这首诗很可能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王崇简的生平和成就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诗歌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文学价值: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王崇简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王崇简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姚若侯至感赠》不仅是王崇简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明代晚期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