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
论衡 · 别通
译文
人的眼睛看不见颜色叫盲,耳朵听不到声音叫聋,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痈。有痈、聋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痈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些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脚走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人掌握先王之道的深浅,那更是这样。浅薄的人就看些传记小说一类的东西;深厚的人就要进到圣人室内读罕见的书籍,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更加广博。人去游玩,肯定想去都市,因为都市有很多新奇的东西看。进都市一定想去看市场,因为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货物。各家的学说,是些古往今来的事情,它们非同一般,不只是都市大市场可比。游都市的人心里感到满足,逛大市场的人心里感到满意,何况是博览、钻研经书的时候呢!
介绍
。
《论衡》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是一部集驳难、辨析于一体的杂文总集。
在《论衡·别通篇》中,“别通”一词指的是“不同的道理或方法”,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在对各种观点和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上,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的广泛探索和理解能力。
具体来说,《论衡·别通篇》通过一系列驳难的方式,探讨了多种不同思想体系、哲学观念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质疑传统观点,追求真理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别通”一词体现了《论衡》这部著作中对于知识探索与批判性思考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不同思想体系、哲学观念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精神。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
注解
青黄:指青色与黄色。这里泛指颜色。
宫商:古代以宫、商、角(jué决)、徵(zhǐ指)、羽为五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五个音阶。宫商在这里泛指声音。
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
递修本“览”前有“博”字,正与上文“人不博览者”义同。可从。
无篇章之业:没有文章的学业,意思是没有读过书。
迹:足迹。这里指到过的地方。
入:进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入圣室:到圣人的室内。这里比喻对经书了解得很精深。观秘书:读罕见的书籍。这里比喻博通古今。
奇异:奇闻异物。这里是非同一般的意思。
游:这里指博览,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