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 辨痉湿暍脉证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部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学之父”,对后世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篇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各种疾病的表现形式和治疗方法。其中,“湿”指的是体内水分代谢失衡所导致的病症;而“暁(shì)”则是指汗出过多或过少的情况。“湿暁”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等,并且在中医理论中,它还可能伴随有舌苔黄腻等症状。

作者通过分析这些症状和体征,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例如,在“辨痉湿暁脉证”一节中,作者指出:“湿邪内生,则见身热不扬、口渴欲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