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黄帝内经 · 素问 · 五藏生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由古代医圣岐伯所著,是一部阐述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详尽描述了心、肺、肝、脾、肾五个主要脏腑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将详细介绍:
- 脏腑与生理关系
- 心与脉的关系:心不仅掌管生命活动的推动,也与脉搏紧密相连。心脏的健康直接反映在面色上。
- 肺与皮毛的联系:通过皮肤和毛发的状态可以观察肺的功能状态。例如,肺热可导致皮肤干燥、毛发变黄。
- 肝与筋的状况:肝主筋,即肝脏健康直接影响到筋的功能,体现在指甲的质地和爪甲的变化上。
- 脾与肌肉的关联:脾胃的健康影响全身肌肉的营养状况,体现在唇部的色泽上。
- 肾与骨骼的关系:肾脏与骨密切相关,头发的颜色能够反映出肾功能的好坏。
- 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
-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中详细阐述了脏腑之间相生相克的五行理论,如木生火、水生木等。
- 脏腑间的制约作用: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五脏之间保持平衡,任何一方的过度活跃或抑制都会对其他脏腑产生连锁反应。
- 病理表现及其治疗
- 五色对应疾病:根据不同脏腑病变在面部的表现,诊断疾病的发生部位与性质。
- 饮食与病症的关系:根据脏腑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饮食来调和身体,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 预防与养生
- 未病先防:通过调养身体,避免疾病在体内形成之前得到处理。
- 养生之道: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 临床应用
- 中医诊断方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生理特性进行诊断。
- 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理论贡献
- 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 整体观与系统论: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除了上述内容,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籍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其内容涵盖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现代医学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再次,《黄帝内经》的养生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这部古籍的研究和学习,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健康养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