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
黄帝内经 · 素问 · 刺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由著名中医学家扁鹊的弟子、《黄帝内经》的作者岐伯所著。该文献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法和穴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阐述。以下是关于此文献的介绍:
- 文献背景
- 创作时间与地点:《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属于《黄帝内经》这一古籍的一部分,该书是一部汇集了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据传,这部经典是在黄帝(即轩辕氏)时期由岐伯所著。
- 内容概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不仅包含了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还包括了妇科、儿科、针灸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素问·刺疟》则是专门针对疟疾的治疗进行深入探讨的篇章之一。
- 疟疾介绍
- 病因解析: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唾液。疟疾在古代被认为是由“风邪”引起,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 临床症状:足太阳之疟主要特征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足少阳之疟则表现为身体解(亻也)寒不甚,热不甚等症状。
- 发病规律:《黄帝内经》中提到,疟疾的发作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周期,这可能与人体的生理节律有关。
- 治疗方法
- 刺疗法:在《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中,详细描述了针对不同类型疟疾的治疗方法,如足太阳之疟的刺委中出血法。
- 针刺部位:治疗疟疾时,通常会选取特定的穴位,如委中穴。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 文化价值
- 中医思想体现:在《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中医药学的深刻思想和对人体生命规律的全面认识。
- 历史地位:《黄帝内经》被后世尊称为医经之首,其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不仅是中医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医学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疟疾病因、症状、治疗方式以及穴位选择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对于现代人了解和学习中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