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素问 · 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甲乙经》作走)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甲乙经》作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胜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素问·厥论》是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探讨了“厥”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1. 虞膏

虞膏是一种古代的药物,用于调和五脏六腑。在《素问·厥论》中有记载:“夫治厥者,当以补泻为主。”这说明要根据病情进行调理,即使用补益或攻伐的方法来治疗“厥”病。

2. 治法

  • 温热疗法:对于寒邪引起的“厥”,可以采用温热的治疗方法。
  • 凉润疗法:如果是因为湿气阻滞导致的“厥”,则需要采取清凉滋润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 调和气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使气血运行正常。

3. 病理变化

在《素问·厥论》中提到,“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