鹪鹩赋

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彼鹫鹗鹍鸿,孔雀翡翠,或淩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何者?有用于人也。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赋之云尔。
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群形于万类。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扬,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茞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
伊兹禽之无知,何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雕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鹍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逝。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苍鹰鸷而受緤,鹦鹉惠而入笼。屈猛志以服养,块幽絷于九重。变音声以顺旨,思摧翮而为庸。恋钟岱之林野,慕陇坻之高松。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
海鸟鶢鶋,避风而至。条枝巨雀,逾岭自致。提挈万里,飘飖逼畏。夫唯体大妨物,而形瑰足玮也。阴阳陶蒸,万品一区。巨细舛错,种繁类殊。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馀。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鹪鹩赋》是东汉末年著名诗人蔡邕所作,此篇以鹪鹩为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无奈。

《鹪鹩赋》原文如下:

鹪鹩巢林,蝉噪园树;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乃悟前迷,知足常乐。彼物何多?自古而昔!天地无终极,江湖非寂寥。
故曰: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乎哉!

《鹪鹩赋》是一篇以鹪鹩为喻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文中通过描绘鹪鹩在林中巢居、蝉噪园树等场景,以及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形象,来象征人生短暂而美好。最后,作者发出感叹:“彼物何多?自古而昔!天地无终极,江湖非寂寥。”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鹪鹩

注解

鹪鹩(jiāo liáo):鸟名。又名「黄脰鸟」、「桃雀」、「桑飞」等。形小,体长约三寸。羽赤褐,略有黑褐斑点。尾羽短,略上翘。以昆虫为主食。常取茅苇毛毳为巢,大如鸡卵,系以麻发,于一侧开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称「巧妇鸟」。

鹖(hé):《康熙字典》:「鸟名。《说文》:『鸟似雉,出上党。』《正字通》:『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直往赴斗,虽死不置。』《禽经》:『鹖,毅鸟也。』李时珍曰:『其羽色黑黄而褐,故曰「鹖」。青黑色者曰「䲸」,性耿介也。』又『鹖旦』,夜鸣求旦之鸟也。』《礼·月令》:『鹖旦不鸣。』《坊记》:『作盍旦。』详见『鳱䳚』二字注。又『鹖冠』,赵武灵王制,以表武士。《后汉·舆服志》:『虎贲皆鹖冠。』颜师古注:『鸟出上党,以其斗死不止,故用其尾饰武臣首。又隐士鹖冠,亦取勇退义。』《前汉·艺文志》有《鹖冠子》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