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处仁帖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

介绍

《朱处仁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通尺牍。草书,3行,26字。《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帖目。《淳化阁帖》、《大观帖》、《二王帖》收刻。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朋友朱处仁的下落,由于多年未能与他联系上,王羲之在信中希望周抚转交给朱处仁的书信。

注解

朱处仁:清包世臣考为东晋朱焘。《晋书》卷八穆帝纪、《资治通鉴》、《建康实录》皆作“朱焘”,《晋书》卷五八周抚传作“朱寿”。考诸史乘,朱焘曾为庾翼安西司马,南蛮校尉,后受桓温节制,为龙骧将军。东晋西线战事,多有参与。王羲之三十二岁时曾在庾亮武昌征西府任职数年,与朱处仁相识。“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王羲之与朱处仁联系中断。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旧谊,写下了“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这段话。

信遂不取答:信已送往没有得到回信答复。信,使者;遂,行、往。《广雅·释诂一》:“遂,往也。”取,取得、得到。古今常误将其中“书信”二字上下连读。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法帖刊误》曾作辩证:“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尝昔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书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若今之所谓书信也。”而所谓“书信”,在宋代乃多指随书的书仪礼物,并不作书讯讲。王力《古代汉语》言“信”之义:“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

今因足下答其书:现在借着给你的回信附寄给他。因,依、凭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