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五首 其三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
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
泠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
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寻代士,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
隗隗形崖颓,囧囧神宇敞。
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愿投若人踪,高步振策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赞颂和感慨,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个人悲悯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作背景
  • 创作时期与地点: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夔州白帝城居住。
  • 历史环境:这一时期,杜甫经历了政治动荡和个人生活上的困境。通过游览三峡一带的古迹,他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情怀。
  1. 诗歌内容
  • 开篇意象:“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描绘了一个壮阔的自然景象,暗示了历史的广阔与深远。
  • 历史人物:此诗主要吟咏昭君村的历史遗迹,通过这一地理标志,诗人表达了对王昭君这位千古流芳的历史人物的怀念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怨与无奈,诗人在赞叹昭君的才华与品德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叙事手法:诗人以“群山万壑赴荆门”作为开篇,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隐喻了历史长河中昭君的命运起伏。这种从自然到人事的过渡,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 象征意义:诗中的“紫台连朔漠”与“独留青冢向黄昏”,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紫台象征着帝王的权力,而青冢则代表了昭君的永恒与孤独。这样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表现力。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此篇因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性,被广泛认为是其中的佳作。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多有赞誉,如沈德潜评价此诗为“绝唱”,足见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1. 文化价值
  • 爱国主义情怀:诗中对昭君的赞美,反映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通过赞颂一位女性的历史功绩,杜甫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 历史记忆与传承:通过吟咏昭君等历史人物,杜甫不仅保存了这些历史记忆,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人物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曲反映时代精神、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星辰。

相关推荐